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开报告
2013年全省商务工作要点
  索引号:21-5277-2013-300221 内容分类:公开报告 公开范围:面向社会
  发文日期:2013-01-29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责任单位: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商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此,全省商务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线,坚持不懈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增强商务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全省商务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省商务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力争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1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10%;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

  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一)进一步完善消费促进体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着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积极搭建行业、市县和企业促消费平台,组织举办第五届全省金秋购物消费促进月活动,大力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平台。继续举办“江西商品全国行”活动,推动“赣菜进京”,扩大赣菜在省外的影响。加快省产品省外销售平台和网络建设,完善省产品销售奖励机制。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扩大品牌消费,大力发展网络消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一批体现江西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重点示范企业。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回收利用示范基地。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升级,加快淘汰老旧汽车。扩大流通领域节能环保“百城千店”试点范围,增加节能环保产品销售。加快茧丝绸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江西茧丝绸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展第三批百货店分类定级评审工作,促进百货店零售业科学发展。开展第二批江西省特色商业街和首批江西老字号认定工作。加快建立“一刻钟便民消费圈”,推动餐饮、家政、家电维修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服务内容,建设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社区连锁菜店和标准化菜市场,打造城市商业中心和特色街区,全力推动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出台和落实加快流通业发展、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等政策措施。

  (二)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市场体系规划和建设,编制2013-2020年江西省商贸物流、商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报废汽车行业等发展规划。完善和提升城市商业网点功能,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商贸综合体,推进设区市中心城区菜市场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菜市场和社区蔬菜直销店。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大做强全省联合采购平台,建成省级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加快发展乡村直营店,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完成第二批农家店信息化改造。继续开展农产品流通和“西果东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或销量超2万吨的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直供直销等产销对接模式,支持产地、集散地、销地建设集配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专区。积极探索农产品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和期货交易。继续开展全省城镇新区商业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三绿工程”示范项目、中小商贸企业服务体系、肉菜追溯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试点。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培育商贸物流园区和基地。

  (三)提高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扩大和优化城乡市场监测企业样本,提升城乡市场监测智能化水平。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监测分析,提高市场运行预测预警水平。加强对中央代储商品的监管,全面落实设区市猪肉储备计划,研究建立重点生活必需品商业储备机制。修订省、市、县三级《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商品数据库和骨干企业投放网络。建立全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市场应急管理全程监控。加强应急调控,努力确保全省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平稳。

  (四)着力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加强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提高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整治。巩固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商业预付卡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督。继续推动商圈融资发展。探索商务综合执法新思路,力争全省商务综合执法试点覆盖80%以上的县区。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推进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专项治理活动,基本实现全省城区生猪屠宰率达100%。全面建成省级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和全省屠宰监管平台。做好药品、成品油、酒类、旧货等商品的流通管理及报废汽车回收、二手车交易、典当、拍卖、融资租赁、直销等行业的监管。认真落实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商业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工作。

  二、突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五)继续实施千家企业拓市场。进一步完善现有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方案,重点引导和支持市、县两级组织区域内优势产业的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实施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保费全额统保政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进一步完善拓市场工作落实考核方案,对各设区市参加国内外重点展会、电子商务上线企业等工作落实情况继续实行量化计分考核,加强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的精细化管理。

  (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跟踪和推进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申请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权,积极培育和壮大对外贸易经营主体规模。着力抓好重点出口企业、招大引强新投产出口企业、“两转”企业等三类企业出口。拟定政策鼓励县级外贸公司和外贸促进中心带动、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扩大出口;支持依法依规经营的重点外贸公司收购、代理省内外产品扩大出口,力争生产企业和收购、代理本省产品流通企业出口占比较上年有所提高。

  (七)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支持机电和高新产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出口,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巩固传统市场,加大南美、非洲、中东等重点新兴市场拓展力度,提高出口占比。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加大对文化、中医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扶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打造“1+10”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新格局。开展培育对外贸易功能专业市场试点工作,力争实现专业市场出口的新突破。推进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带动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特别是利用国家对外援助项目推动光伏出口。

  (八)积极扩大进口。争取国家支持,完善有关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提升全省产业水平和质量;扩大铜矿砂、铁矿砂、煤炭等资源、能源进口,增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保障能力;建立进口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内、外贸融合,扩大消费品进口。

  (九)提升外贸服务水平。落实和完善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做好形势研判、出口调度、预警监测、融资支持、出口信保、贸易便利化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积极协调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开展产业损害调查,维护我省企业正当权益和产业安全。继续组织“百人服务团”,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推进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外贸工作队伍建设,指导其做好外贸工作。

  三、继续开展招大引强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

  (十)继续推进“招大引强年”活动。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核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用2-3年时间深入推进“招大引强年”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宣传、交流会议等形式在全省各地营造招大引强浓厚氛围。积极通过省市联动、高层推动,“走出去”、“请进来”走访一批重要客商,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央企、跨国公司、知名民企等产业核心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确保取得实效。

  (十一)大力开展重点产业定向招商。各市县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突出选择1-3个产业作为主攻重点产业,明确招商目标、项目和路径,实施领导聚焦、强力推进,着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配套紧密、竞相发展的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陶瓷、纺织等传统产业,引进一批产业龙头或上下游项目,做长做宽产业链。突出对接重点区域,实行联动招商、上门招商、驻点招商,提高招商实效。

  (十二)精心组织重大招商活动。抓好重大招商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发挥各级商会桥梁作用,有效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加大对市县招商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开展小型专题产业对接活动。支持各设区市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鼓励各地赴国(境)外开展驻点招商试点。

  (十三)全力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除继续抓好一产、二产招商引资外,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引进一批城市综合体、物流、金融、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项目,力争服务业引资比重有所提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支持我省有实力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访百家外企促增资发展”活动,引导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与合作,注重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技术研发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增强我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运营中心及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

  (十四)积极打造招商引资综合优势。依托和宣传我省多个国家战略,推进南昌、九江、赣州等重点区域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高地。积极完善开放平台,支持国家级开发区跨越发展;引导优势产业、企业和资源向园区集聚,推进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园等特色园区,全力培育开放平台新优势。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模式,推进与沿海多层次产业合作对接,探索建设“飞地”产业合作园区。

  四、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十五)加快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继续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队伍。积极通过展会、对接活动等平台和渠道,帮助企业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按照“突出周边(东盟、东南亚)、主攻非洲、开发南美、拓展南太(南太平洋)、探索欧美”的思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支持对外承包工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靠大联强、借船出海、抱团发展,提升我省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加快培育我省的跨国公司。

  (十六)大力推进对外投资。加大对外投资促进力度。鼓励有品牌、有优势的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在主要市场建立区域营销中心、境外贸易展示中心,引导我省中小企业和名优特新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推动我省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企业对外投资,开拓国外市场,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对外投资,推动新钢、萍钢、南钢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参与对外资源开发;支持纺织服装行业“抱团”出海;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

  (十七)有序开展外派劳务。逐步建立全省对外劳务合作报名网络,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平台。严格项目审查和劳务人员备案,严把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关、派出关和外派劳务公司经营资格审查关、外派劳务项目确认关。继续整顿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十八)精心组织对外援助。积极帮助企业承接更多援外项目,放大带动效应,拓宽“走出去”渠道。依托“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积极承接援外培训项目,打造我省援外培训品牌。

  (十九)强化“走出去”服务保障。加强“走出去”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大宣传、培训、协调工作力度,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强化境外安全管理,督促企业做好“走出去”前期准备工作,依法依规加强境外企业人员管理和安全管理,健全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保护驻外人员和机构安全。

  五、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二十)深化区域大通关合作。继续推进我省口岸加入中三角口岸合作、中部六省与上海口岸合作、泛珠三角口岸合作。全面巩固、深化与沿海口岸大通关的合作,推动通关监管模式创新,扩大我省进出口企业直通转关、直通放行范围,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通关服务。支持萍乡、宜春、抚州争取国家批准口岸查验机构。

  (二十一)巩固发展五定班列。推动上饶至宁波“五定班列”沿沪昆线向西延伸,力争开通赣州至厦门“五定班列”,与宁波港、厦门港无缝对接。

  (二十二)加快航空口岸发展。加强开通国际定期航班调研,发展国际旅游包机。推动华航加密南昌至台北航班,巩固和发展南昌至香港航线。加密南昌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三大航空枢纽航班。指导明月山机场开航。推进赣州机场设立航空口岸工作。

  (二十三)拓展水运口岸通道。完成九江港扩大开放验收。加密九江港和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内支线班轮,巩固和加密九江港至洋山深水港直达货运班轮,加密九江港、南昌港至上海外高桥码头班轮。引导我省企业发挥九江港口岸烟花爆竹出口水运通道优势扩大出口。

  (二十四)加快口岸作业区建设。推动南昌昌北铁路口岸作业区改造达标,力争完成高安、万载、吉安、定南等地口岸作业区建设,推进昌北机场海关监管仓建设,加快瑞昌水运口岸作业区建设,指导鹰潭铜拆解园、南昌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促进保税经济发展,推动赣州、南昌等地综合保税区整合申报。

  (二十五)加速电子口岸发展。制定《关于〈江西电子口岸发展指导意见(2013-2015)〉的实施意见》,加快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联网,推进九江港关港联网系统和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检港联网系统应用,实现九江港、南昌港大通关系统的全面完成及上线应用,实现电子口岸与沿海口岸联网和数据共享。

  六、突出改进工作作风,着力加强商务系统自身建设

  (二十六)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到令行禁止。坚持实干为先,务实勤勉;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改进文风会风,压缩会议,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差出访,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注重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摸清一线实情,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商务系统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十七)加强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思想行动,凝聚智慧力量。加强商务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基层商务主管部门建设。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商务谋划、执行和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商务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党风廉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严格党内监督和行政问责。

  (二十八)夯实商务基础工作。加快商务领域特别是流通行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注重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商务调研工作制度。加强商务统计、预警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商务运行分析水平。推进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和应用,培育商务品牌。大力培育和健全市场信用体系。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强化商务公共信息服务。继续创优发展环境和工作机制,完善商务领域调度、协调、推进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商务政策、项目、资金执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商务领域各类行业学会、商协会作用,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和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