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21-5300-2016-465340 | 内容分类:总结规划 | 公开范围:面向社会 |
发文日期:2016-06-03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
责任单位: |
2016年全省商务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2%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引进省外项目资金增长12%,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3%以上。
一、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构建商务发展新格局
(一)编制“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编制出台《江西省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理念、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编制出台“十三五”全省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内贸流通、走出去、口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城乡市场体系、会展业等专项规划。
(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出台《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开放发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指导性文件,以及《关于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走出去战略布局的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形成1+N政策文件体系。统筹优化我省“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国内布局,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对外贸易优进优出,提升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畅通对外开放口岸通道。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申报设立江西自贸区。推进南昌市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三)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出台《关于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推动内贸流通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创新内贸流通业态和模式,转变消费方式,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内贸流通业对外开放,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实施内贸流通惠民工程,促进内贸流通业发展升级。
二、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
(四)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打造“南昌光谷”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外企入赣、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引进境内外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以上,引进投资总额1亿美元和3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0个以上,力争在引进引领产业“蛙跳式”增长的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
(五)优化招商引资布局。围绕招什么、到哪招,突出重点,完善布局,协调推进。按照“深度融入长珠闽、巩固港澳台、主攻欧美、拓展日韩和东南亚”的思路,推进招商引资多点布局。省市联动,组织赴长珠闽地区开展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继续举办赣港、赣台经贸活动,重点引进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科技创新产业,加强驻港经济联络和招商中心建设,吸引港资、台资入赣。发挥中欧产能合作和中美省州合作优势,完善驻德经济联络和招商中心服务功能,筹备设立驻美经济联络和招商中心,着力引进汽车、光电、装备、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筹备设立驻韩经济联络和招商中心,组建日韩招商小分队,围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生物制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开展招商推介。
(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动招商引资由全面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由项目散招向产业集聚转变,由引资引企为主向引资引技引智并重转变,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双轮驱动转变,由资源成本优势向服务效率提升转变,由优惠政策向优化环境转变。实施精准招商,组建专业化产业招商小分队,围绕重点产业、瞄准重点区域和龙头企业,深度分析产业资本发展规律,研究产业项目对接预案,提高招商针对性、实效性,降低招商引资成本。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强龙头、补短板、优配套,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价值链。积极开展资本招商,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继续开展“访外企促增资活动”,支持外资企业参与省内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各地设立招商引资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融资、参股等形式引进重大项目。强化市场招商,积极发挥企业、商会、协会、展会等市场经济主体、组织机构、经贸平台的作用,鼓励企业上游招下游、总装招配套、牵线合作伙伴,深入推进“赣商回归”并激活民间投资。
(七)优化招商承载平台。实施开发区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提升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创业创新的承载平台。加强与长珠闽地区开发区合作,建设赣浙、赣粤、赣闽、赣湘产业合作园,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共享共赢和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市县园区加入长江流域园区联盟。精心组织好第四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赣港经贸活动、赣台经贸文化交流会等重大招商活动。
(八)推动重大招商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调度推进,重点抓好2015年赣港、赣台经贸活动、民企入赣系列招商活动和今年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的推进落地,建立完善项目调度台账、督查机制和帮扶机制,实行每季调度、半年通报、年底督查考核。建立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考评体系,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三、稳增长调结构优服务,促进对外贸易优进优出
(九)实施外贸优进优出行动计划。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着力提高本省产品出口比重,继续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和向高端延伸。扩大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后劲。积极扩大高端消费品进口,满足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和水平。
(十)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稳定欧美传统市场的同时,拓展东盟、非洲、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继续实施“千企百展”拓市场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参加100个左右重点支持和培育的境内外展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江西特色商品展。鼓励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商品展示展销中心。
(十一)重点支持生产型企业扩大出口。鼓励生产型企业扩大出口,力争出口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不断优化出口企业结构,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建立完善全省100家重点生产型出口监测调度和帮扶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帮助已办理进出口备案登记但尚未发生出口实绩的生产型企业培训人才、结识客户、争取订单,对生产型企业参加各类展会予以重点支持。探索建立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周转金制度,帮助生产型企业加快资金周转。
(十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积极培育外贸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大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出口名牌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进赣州、南昌申报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一批跨境电商体验店和实体店。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打造全省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平台,组建江西省服务外包企业联盟,推动我省文化贸易对“一路一带”沿线国家“走出去”。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监测体系,指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十三)提升外贸便利化水平。全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平台,将涉及贸易监管的部门逐步纳入平台。扶持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从事国际采购的中小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国际结算等服务。继续推进“两转”工作,把潜在的存量转化为现实的增量。优化外贸金融、出口退税、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服务,加大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支持。
四、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提升现代商贸发展水平
(十四)强化内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有效整合资源,补齐内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在全省支持一批具有集中采集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县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等民生工程。抓好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融合大众餐饮、便民购物、家政服务、健康休闲、家电维修等多种功能的一体化便民服务体系。
(十五)实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设综合物流信息平台,降低货运车辆空驶率,启动托盘、包装、冷链等系列标准化工作。培育50个物流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向塘综合物流产业集群、九江水运口岸物流产业集群、赣州南康家具物流产业集群、南昌保税物流产业集群等16个物流示范产业集群。推进南昌申报国家级城市共同配送、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支持九江市开展省级城市配送试点,南昌市实施第二批城市配送试点。引进一批物流业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快件分拨中心。
(十六)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深化各行业各领域电商普及应用。加快电商与产业的融合,推进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电商品牌,挖掘已有特色与优势,打造一批“电商村镇”、龙头企业、特色区域性和垂直性电商平台及电商品牌。深化电商示范创建,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示范基地及示范企业建设。加快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设立一批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实施电商精准扶贫脱贫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电商创业创新和脱贫致富。加强电商人才、平台、配套体系及行业协会的建设,进一步营造电商创业浓厚氛围。
(十七)改造提升居民生活服务业。促进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旧货回收循环体系等传统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社区健康养老管理体系。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扶持老字号传承发展。推动餐饮业向千亿级行业迈进,重点打造赣菜品牌,扩大赣菜影响力,搭建赣菜原材料直供平台,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开拓省外市场。打造家政服务电商平台,实施居民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十八)有序推进会展业。精心组织好第四届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第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2016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会展品牌。依托各地产业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设立会展业专项基金,指导和推进各设区市举办区域性投资贸易博览会,推进投资贸易,带动消费增长。
(十九)全力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完善全省重要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保供工作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完善省、市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适度扩大粮食、肉类、蔬菜、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规模。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强化储备商品查验措施,实施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动态管理,保持合理库存水平,增强投放力量,合理规划设置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
(二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报和案件移送制度,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加快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对流通领域成品油、拍卖、典当、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特殊行业的监管,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五、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走出去发展水平
(二十一)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布局行动计划。优化和完善走出去区域布局、产业布局和平台布局,推进全方位走出去。整合各类资源,突出重点,聚焦重点国别(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平台,集中力量率先实现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指导各地结合产业优势和对外经济合作基础,完善海外投资贸易布局。
(二十二)推进五大领域走出去。组织全省100家走出去重点企业,参加境外投资合作促进团组以及国际性投资合作展会,帮助我省企业开拓走出去市场。联合省直有关部门,举办农业、制造业、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五大行业协调推进会,大力推进五大行业走出去。
(二十三)加强走出去平台建设。建立走出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我省企业走出去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建立走出去产业联盟平台,促进我省企业抱团出海。建立走出去融资统保平台,政银保合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和承保问题。
(二十四)强化走出去服务指导。完善走出去工作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省市联动协作。完善对各设区市和重点企业走出去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项目评估和目标考核,积极做好走出去投资合作风险防控。
六、深入推进口岸互联互通,构建立体化口岸大通关体系
(二十五)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区域合作,落实“三互”大通关建设改革部署,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关检合作“三个一”,力争提高通关效率40%以上。加快各口岸功能区电子作业平台建设,启动电子口岸平台升级工程。
(二十六)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赣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促进光伏、电子电器、轻工纺织、农产品等优势产品通过国际铁路出口,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稳定开行上饶(鹰潭)-宁波、赣州(吉安)-厦门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大力推进赣州-深圳、南昌-福州(莆田)铁海联运。积极保障出口农产品“绿色通道”安全畅通,扩大脐橙、蜜桔等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十七)加强口岸平台建设。积极争取赣州黄金机场对外开放设立口岸和九江港进一步扩大开放纳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开放规划。完善陆路口岸作业区建设,规范建设万载、瑞金、南康等地口岸作业区(查验区),推进南昌、新余、赣州等地口岸作业区(查验区)改扩建或择址新建,整合口岸资源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加强航空口岸建设,推进昌北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巩固现有国际国内航线,进一步加密和开通航班航线,力争开通洲际航线。
七、深入推进商务改革和系统自身建设,提升商务治理能力
(二十八)加强商务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加快推进权力事项、审批业务、行政执法、电子证照等共享数据库建设,推动行政审批事项上网运行,全面整合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内贸流通、口岸建设通关、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家政服务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务服务资源,不断完善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网上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有关单位做好信息服务体系数据库建设工作,推进商务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推动商务领域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学会和商务企业进行商务大数据增值开发利用,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和信息消费,充分发挥商务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十九)全面深化商务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法规、标准化建设,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开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网上行政审批“三单一网”工作。
(三十)加强商务系统自身建设。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机关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法治商务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商务系统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商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商务决策咨询与研究,完善商务运行监测和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商务领域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理论和课题研究,提高商务领域科学决策咨询能力。强化商务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